管理的控管及開放
- 總編輯
- 點擊數: 3771
管理的控管
主管需要要求的是符合標準作業流程,但在做事的方法上可以給執行者多一些空間,才不會造成執行者不願意多思考或無責任意識的狀況,又或是覺得公司規定限制很多而萌生退意。
標準作業流程講的是應該有的流程,好比說申請出差費用,首先由申請人填寫並附上相關單據,呈權責主管審核,再到財會單位依撥款作業處理,這些便是標準作業流程。但是出差費用是用藍筆寫或黑筆寫,就不該規定到這麼細的細節,否則每項規定辦法都要有像這麼細的內容,全部加起來,公司的規定真的就很多了!
標準作業流程、準則、操作方法KM,這三種代表不同的意義。
何謂標準作業流程?
標準作業流程多半因為在流程會與他人有所串接,而這些的上下手會是部門內的同仁,或是跨部門的同仁。有標準作業的好處是不會因為換了一個人,相關的流程都要隨之重新調整及定義,而是讓新承接的人了解原本應該有的作業程序是什麼,他就承襲已被定義的流程。
新承接者在執行一段時間後,若發現作業流程有可以改善提升績效之處,便可提出來與權責主管及相關單位討論,取得共識後便能進行流程的優化調整。
何謂準則?
準則通常是對於某件事的結果,有希望要完成或不該去做的部分。但是不會將所有的細則定出來,因為當定出所有一定要的細則時,那就不再是準則了。
舉例來說,辦公室要維持清潔整齊,這是一種準則、一種規定,而執行者要做哪些事才能讓辦公室維持清潔整齊,方法非常多種。從管理層面來看,執行者只要能完成這件事的結果,中間的過程其實不太需要在意。
何謂操作方法KM?
對於工具的操作、軟體的操作,或是事務的處理,沒有經驗值的人可以先參考操作方法,完成他第一次的執行作業。但是如果當事人有更好的方法及工具,則是歡迎當事人採用有效率的方法及工具執行。
現在是科技的時代,年輕一代的工作者多半於對科技產物都有一定的接觸,他們會操作的科技工具比起年紀稍長的人,有時是比較多的,因此若要求年輕一代必須用較早期的工具執行,執行效率不一定會好。
因此,管理者在管理事務時,要留意應用「標準作業」去要求,還是用「準則」去看待結果。
公司定出管理規定或是標準作業,就是需要被落實,可是當規定細則太多時,管理者無法樣樣都做到管理及稽控,公司的管理規定就等同虛設,因為執行者是否真的有按照標準去做,無從得知。此外,也有可能造成同仁對公司產生不信任感。
規定的太細,同仁會無責任意識;但沒有規定,有些作業則會耗費太多的人力及時間。因此,到底什麼樣的程序要被定義成「標準作業」,什麼樣的事情僅以「準則」來看待即可,是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