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成也OEM敗也OEM? 為何OEM代工會開始沒落?

近十年來,許多的話題都在談世界的變革與兩岸的變化,相繼成為世界代工重心的「中國大陸」,「越南」,迫使代工產業業界之士憂心地看待台灣的失落與式微。

喜的是台灣OEM產業非常的專精,早年帶動了整體經濟環境全靠它;憂的是失去勞動競爭力的台灣該如何快速地去調適OEM的經營思維。

國際經營局勢迫使供應鏈的分為【紅色供應鏈】、【非紅供應鏈】,對此台灣OEM產業正面臨重大的衝擊。

淺談OEM、ODM、OBM的經營現況

OEM(原廠委託製造)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什麼是OEM?最初被稱為原廠委託製造,現在則被稱為「專業(委託)代工」。主要的營運模式是透過充裕的勞動力,再來接單做生意,提供國際、國內市場上所需的產品加工製造或組裝代工服務,也因為經營模式毛利極低,只能追求量大才有利潤空間,所以近年來有(毛三到四)之說。

ODM(原始設計製造商)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除接代工、生產外,產品設計與模組是屬於代工廠的,利潤相較於OEM來的高,但此經營模式代工廠不擁有品牌權,從現今的趨勢來舉例,服飾業、美妝業、電商產業等,都沒有製造、加工的能力,因此會借助ODM廠商的生產製造能力來做出市場要的商品,透過「貼牌」來創造產品的商業價值。與OEM模式相較,ODM更擁有了產品設計開發及生產組裝的能力。

OBM(自有品牌生產)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

與前者最大的差異是生產廠擁有絕對的產品擁有權,同時是品牌擁有者。
許多OEM的企業努力轉往OBM經營模式,又因長年處在接單製造思維,容易忽略末端消費者需求、行銷、通路經營的能力,因此許多企業對於【自有品牌】立竿不見影的窘境,害怕轉型OBM模式,最大原因是昂貴的行銷費用以及缺乏行銷的培育、弱勢的市場敏感度,更擔心轉型後無法回本。

企業難在經營,而抄襲、OEM代工只是超越的手段

  1. 1950~1960年代,日本藉著韓戰,運用抄襲代工,創造世界經濟地位
  2. 1960~1970年代,台灣藉著越戰,也運用抄襲代工,創造世界經濟奇蹟
  3. 1980~1990年代,中國大陸藉著台灣的西進與走資政策,變成世界工廠

這很明確地顯示,日本、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興起都有著其時代背景,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三個國家也都運用了「抄襲」、「代工」的策略發展出強勢的產業影響力,可見抄襲並非壞事,因為在沒有好的優異基礎時,運用抄襲是最快累積生產技術的方法,也是最容易創造產業經濟實力的基礎。

這可以從:

  1. 日本在1970至1980年代成為經濟強勢的國家
  2. 台灣在1990至2010年代成為表現亮麗的國家
  3. 中國在2000年後快速在世界崛起並影響全世界


看出,就是藉著抄襲的力量與更精美的改善贏得優勢,足見抄襲並非壞事,只是如果一味地靠著生產技術與低廉勞力來創造優勢,則不能長久。我們可從日本在1990年代、台灣在2010年代,大部分產業經濟快速失去優勢,得到證明:用低價與抄襲是不可能讓產業經濟長青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國家的後續發展是大不相同的。最重要的是,產業經濟與企業經營有無努力地進行「超越」而非一直守著「抄襲」與「低價」來取勝。

在此文呼籲陳宗賢教授所言:「模仿不是原罪,持續改善才是創新真正的關鍵」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與韓國強力地發展上游技術性產業並努力地超越,所以他們可以在汽車工業勝出,在電子與醫療產業的上游強化與超越,讓他們領先全世界。我們也可以看到韓國在品牌上的努力,已經影響全亞洲地區的文創和消費性產業。


再回過頭來看我們台灣,從政府到產業界,對「超越」這件事卻因為長年習於被動創造,單純只靠接單做生意,守著傳統保守的OEM來生存,如此就出現台灣在2010年之後的日益式微局面。很多企業常問我:「今後該如何?」我的回答永遠是:

  1. 全力在上游的原物料、零組件產業去超越,將此研發中心放台灣
  2. 全力加速國際化布局,加強產品規劃能力,建立產業鏈管理
  3. 全力發展自有品牌,在亞洲與東歐地區鋪陳
  4. 全力建構在地化通路,創造接地氣的優勢


因為這是台灣產業可以超越的重點與力道,可惜的是政府無作為與口號治國,加上企業的不投資與過度守成,就漸失「超越」的機會與優勢。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案例是台灣創造的超越優勢,如漢翔的航太科技、台積電的半導體、宏和精密的機能性紡織、鴻海的產業鏈整合與生醫科技發展、上銀科技的線性材料等。


但是大部分的產業企業就不亮麗了,也正因此就漸失優勢與式微,甚為可惜。不過還好的是在飲料與烘焙產業上,有些企業就懂得從經營規劃上去超越,就創造了國際化的優勢,如六角國際、85度C、春水堂、貢茶、王品集團等。


相對的,中國在這20年來創造的超越優勢,不僅有重工業的高鐵技術、造船技術,在電子產業的創新超越,更讓其手機品牌取得世界優勢,如OPPO的崛起、TECNO的外銷非洲8000萬台成為非洲第一品牌。在消費性產業,如電商產業,也成為世界級產業,與Amazon並駕齊驅,其支付寶更是領先全世界,並成為主流趨勢。


這種超越的發展是台灣同業所沒有的,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相關產業的企業還有享受既得利益的保守思維,這就讓台灣落後。
總之,「抄襲」不可恥,不創新「超越」方可恥。

我們企業界還是有機會的,只要加強下列變革,仍有「超越」的機會。

  1. 進行組織變革,採分權制,鼓勵有心與創新的新世代參與
  2. 加速創新產品規劃,接近市場,而非閉門造車與死守舊思維
  3. 重視國際布局,運用在地化貼近市場,建置品牌超越地位
  4. 運用國際產業鏈與物流管理,創造就近快速供貨的優勢
  5. 啟動國際化人才團隊與優質菁英,打造人力資源優勢

我們可以看到「抄襲」讓我們創造經濟奇蹟,但無法讓我們企業長青,唯有「超越」自我與競爭,才能讓我們永保優勢與長存。

從勞動市場的工作與就業模式來看產業趨勢

經過2020年的疫情衝擊將加速人力資源發展的轉變速度,加上從2020年全球的G2政策,明顯的發展出紅色供應鏈與非紅供應鏈產業形成模式。
 
加速:
1.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也成為一枝獨秀的明星產業
2. 台灣原有的電子零組件優勢演化成為全球的電動車輛
零組件的總供應中心
3. 許多科技產業,如伺服器、軟體、綠能發電等的集中聚落
4. 房地產急需效應的帶動建材相關產業的需求大增
5. 電商與創新產業的再起爆發潮流
6. 台灣的傳統產業占比將日益外移
 
上述這些將使新勞動力需求急增,促成台灣勞動市場的重整。
 
我們可以透過整體環境觀察發現:
1. 新產業的全台分佈,將促使勞動力遷徙
2. 專業技術勞動力與基層藍領勞動力均將出現短缺
3. 勞動薪資會急速調升,與基本工資脫鉤
4. 新增勞動力會成為自顧工作者與自由工作者
5. 工作模式會成為雲端工作取代傳統集場工作模式
6. 多職能化的全才者成為雇用主流
7. 就業場域將分佈全台,不再集中北部、北漂者將回流
8. 學習將成熱潮,方式出現多元化
9. 外籍工作者日益增加,無論藍領與白領
 
總之,從產業環境的轉變,勞動力結構的重整,都顯示台灣的人力資源環境面臨重組的情境。
身為企業經營管理者,不能再用舊思維與經驗去面對新產業經濟時代與新勞動市場型態,必須用新認知與新思維來適應新人力資源時代的來臨,因此建議導用如下:

1. 組織精簡與菁英化
2. 工作自主與外包化
3. 功能規劃與整合化
4. 作業專案與系統化
5. 溝通變視訊雲端化
6. 學習成長採多元化
7. 經營重績效當責化
8. 管理成任務敏捷化
9. 雇用在地多國籍化
10. 組織轉型成分權化
 
上述的轉變與轉型將是人力資源新趨勢的主流,企業經營者應加速適應與調整應對,方不至於出現組織衝突與人力脫節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