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在東協取得優勢?

韓國、日本、中國大陸早已深耕東協多年,台灣呢?

 

整理以下6個對策供參考

1. 取代西進策略,繼續延伸代工經濟
2. 運用優勢在地關稅優惠與對歐美的優惠,創佳績
3. 正視此市場的消費優勢,經營此市場
4. 中東、非洲的踏腳石地位
5. 發展休閒觀光產業
6. 中小企業的第二春與國際化機會



1.取代西進策略,繼續延伸代工經濟

因為靠代工上來的製造業,很難在10年內變成精密、精緻產業,特別是舊世代還在想當年,新世代還未接班,舊世代只想求穩定、求安全,新世代想翻轉也翻轉不了,這時最好的解套方式就是讓舊世代往東協延伸他的代工模式。當然,新世代必須提出有力的分析,讓舊世代信服,台灣已經沒有代工優勢,東協才有代工優勢。

再者,往東協延伸代工模式,不是要放棄台灣,而是根留台灣,機會在東協。我們可以透過併購,買東協的小工廠來做後段的加工組裝,前段的研發、關鍵技術仍留在台灣。

前往東協延伸代工模式,併購工廠,但把研發技術留在台灣。

2.運用優勢在地關稅優惠與對歐美的優惠,創佳績

因為東協會員國之間的進出口免關稅或低關稅。再者,東協出口歐美,基於歐美的補償心理,也免關稅或低關稅。光是這兩點,就比台灣出口東協或台灣出口歐美,要被課高關稅,來得有競爭力得多。

再者,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一帶是與中亞、西亞、中東、歐洲接軌,一路則與東協接軌。這是中國大陸的機會,但是我們可以搭便車。我們可以做國際貿易,創品牌,建通路,找中國大陸的代工廠貼牌,如此就可以藉一帶一路快速供貨。

3.正視此市場的消費優勢,經營此市場

東協的市場與台灣的市場完全不一樣。我們不能躲在台灣,光憑想像,去做這個國際市場。我們也不能以傳統的國際貿易手段去做這個國際市場。必須實地走訪,實際走入它的市場,才知道我們要準備什麼產品給這個市場才對。

而我們要準備什麼產品給這個市場?不必太精緻。因為東協的人雖然消費力強,但是可支配所得有限。他們只在意夠不夠新奇、夠不夠俗擱大碗,不在意質感好不好。他們的轉變速度很快,這是他們的特色。

4.中東、非洲的墊腳石地位

新加坡有缺工問題,因此很早就開放引進外勞,外勞主要來自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也有缺工問題,因此也開放引進外勞,外勞主要來自東協與南亞的印尼、尼泊爾、孟加拉、印度、緬甸、柬埔寨。

這些外勞返鄉時,會把當地的東西帶回家鄉,影響家鄉。這是我們要注意的。而他們的家鄉在哪裡?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我們要注意的是印度。因為印度在非洲的勢力很大。它的種姓制度讓低種姓的人永無翻身的餘地,因此低種姓的人會外移,往東移到東協當外勞,往西移到非洲做生意,因此印度在非洲有很大的經濟勢力。

我們經營東協市場的同時,可以順道經營印度市場。印度市場是對我們有助益的墊腳石。雖然我們現在還未在東協立足,但是要先把這個願景規劃出來,如此努力才會聚焦,不會分散資源。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有缺工問題,因此很早就引進外勞,外勞來自東協: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柬埔寨等地方。

5.發展休閒觀光產業

休閒觀光產業是台灣的優勢。台灣是一個寶島,有好山好水、好景好食,可惜政府沒有用心經營,我們沒有好好發揮。

其實台灣可以向愛沙尼亞學習。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它有很美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它現在是全世界網路、電商、新創產業發展最發達的國家。台灣還在出門皮包要帶一堆卡,它已經整合成一張卡,一卡在手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

除愛沙尼亞外,東協也有不少國家的休閒觀光產業發展得很好。以泰國為例,它是俄羅斯人與希臘人的度假勝地,它的休閒觀光產業收入是台灣的3倍以上,因此我們不要以為東協國家很落後,它的局部地區其實與西方國家接軌很深,休閒觀光產業產值很大。

6.中小企業的第二春與國際化機會

東協是台灣中小企業的第二春,也是台灣中小企業國際化最好的墊腳石,因為它距離台灣近,它的經濟命脈掌握在華人手上,華人都會講中文、潮州話(近似閩南語)。

我們不要因小而不為,不要總是拿「我們公司很少」當藉口而不願把它做大。我們應該從小開始就慢慢把它做大。只要我們好好的做,一定有我們的機會。

好好的做,前提是實地走訪。這個實地走訪,不是去玩,更不是沒事就躲在飯店房間,必須帶著手機、相機或攝影機逛街,把我們產業相關的產品在哪個賣場、哪個架上賣,價格是多少,全部記錄下來,如此,我們要做競品分析,就有素材。

我們不能連我們外銷出去的產品進到當地國的哪個通路賣、賣什麼價格,什麼都不清楚,只會FOB報價,這樣就很悲哀,會淪於「幫別人代工、市場是別人的」下場。這也是台灣中小微型企業國際化程度太低導致的結果。

 

台灣深耕東協的必要


所以,我常說,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成功往往是他/它毀滅的開始。因為有了成就,就會覺得自己很幸福、很厲害,卻沒意識到自己只是以管窺天、井底之蛙。我們千萬不要變成井底之蛙,千萬要到井口看世界。這個世界,不需要遠至歐美,只要鄰近的東協就綽綽有餘。不只製造業要去,買賣零售流通服務業都要去。

製造業是在台灣成立總部,然後台灣接單,外發當地工廠代工或自己工廠生產,然後就地出口。買賣業是創品牌與建通路,以貼牌的方式找在地通路幫我們賣。零售流通業是在台灣成立連鎖總部,連鎖總部功能強,不管在海外開設多少分店都不會失控。

再者,語言的培育是基本功,我們要積極養成。不會講東協的語言,就很難在東協立足。鑒於台灣的移工與外籍新娘很多,來台留學的東協學生也很多,現階段的解套方式可以是我們給他願景,培育他成材,成材後就將他外放,讓他回到母國當我們海外據點的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