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東協面面觀 (中):機不可失
- 陳宗賢
- 點擊數: 3187
掌握前進東協的機會
現在的東協,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落後貧窮。它的都會區,中產階級愈來愈多。它的人(特別是曾到台灣留學的企業二代)對台灣人也比對大陸人友善。況且它(諸如印尼、菲律賓)的經濟命脈是掌握在華人手上。光是這幾點,就值得我們把它當市場而非當工廠來經營。其他呢?
就國際地位而言
1. 2009年中國大陸正式放棄「世界工廠」地位,東協取而代之
目前紡織產業的聚落在越南、柬埔寨。製鞋產業的聚落在越南、印尼。營建產業的聚落在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工具機產業的聚落在泰國。電商產業的聚落在菲律賓、印尼。消費品產業的聚落在菲律賓、印尼、越南。而產業聚落在哪裡,基於中衛體系的關係就要跟進。
就地緣性而言
1. 過去均為歐美國家的殖民地,有歷史感情
2. 人口超過6億人,30歲以下占一半以上,有人口紅利
3. 亞歐非的海陸必經要道,有交通樞紐優勢
4. 快速崛起的新興地區,有強大消費力
1.以殖民地觀之,菲律賓曾被西班牙與美國殖民過,因此菲律賓的上流社會講的是西班牙語,而非英語,菲律賓的年輕人才講英語,鄉下則講菲律賓土語。
其他如越南曾被法國殖民過,也被美國在越戰期間占領了一段時間。寮國、柬埔寨則被法國殖民過。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則被英國殖民過。印尼則被荷蘭殖民過。東帝汶則被葡萄牙殖民過。泰國雖然沒被殖民過,卻被英、法、日等國介入過。
正因為東協國家被歐美國家殖民過,因此歐美國家基於虧欠補償心理,就給了東協國家零關稅或低關稅的優惠待遇。這相較於產品從台灣出口到歐美國家,要被課高關稅,顯然,轉戰東協,產品從東協出口,會比從台灣出口來得更有競爭力。
2.以人口觀之,東協有大量的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意指勞動人口(15~64歲)占總人口的七成以上。有人口紅利,就意味著年輕人多,勞動力充足,消費力強勁。因此,前進東協,不能只是把它當作代工中心,還要把它當成一個大市場。
目前人口紅利最多的國家就是菲律賓、印尼、越南。菲律賓人口約1億人,印尼人口約2.6億人,越南人口約9300萬人。光是這三國的人口就占東協總人口的60%以上,我們不可小覷。
3.以交通樞紐觀之,新加坡是航運中心,也是煉油中心。亞洲與中東、非洲、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要經過新加坡掌控的麻六甲海峽。中東出口到亞洲的原油也要經過麻六甲海峽,在新加坡泊靠或提煉。不過,中國大陸正準備幫泰國建克拉運河、幫馬來西亞建皇京港,一旦建成,新加坡的航運中心地位就不保。
然而,不管是新加坡、泰國或馬來西亞,都意味著我們掌握東協,要進入印度、中東、非洲、歐洲就容易。當然,東協10國中,必須攻克的是馬來西亞與印尼。因為消費性產品要進入穆斯林市場都要有Halal認證,而Halal認證,穆斯林承認的是馬來西亞認證,未來隨著印尼經濟上來,印尼穆斯林人口多,印尼認證會成主流。我們若是攻克它,產品就可以賣進南亞、中東及非洲。
就產業經濟而言
1. 農業生產為主力,是世界第三大糧倉
2. 先進金融與製造,除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外,均落後
3. 平均國民所得低,但消費力強
4. 與台灣產業經濟是互補關係,如同西進時期的中國大陸
5. 低階與末端加工為主,台灣發展「精」產業
1.以農業觀之,泰國大米讓泰國享有「東南亞糧倉」的美譽。除泰國外,泰國以東的寮國、柬埔寨、越南,以及泰國以西的緬甸,各國都有60%以上人口依賴農業維生,整個中南半島就是一個大糧倉,因此法國與英國才會積極想要入主中南半島,控制這個糧倉,藉此成為世界強權。
2.以金融業與製造業觀之,除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外,其他國家都還是落後的。若將之分成4個等級,最高級就是新加坡,次級是馬來西亞與泰國,第三級是菲律賓、印尼、越南,第四級是寮國、柬埔寨、緬甸。
不過,柬埔寨正在快速上來,因為它是專制民主,只要國家領導人強勢有作為,國家就能快速發展上來。新加坡就是很好的例證。緬甸要上來,則還有10年以上時間,現在到緬甸發展只能炒地皮。炒地皮不能當主業。若是我們有主業,又要炒地皮,就會無法專注本業。無法專注本業,本業就會出問題。
3.以平均國民所得觀之,新加坡是高所得,馬來西亞與泰國是中高所得(4037~12745美元),印尼、菲律賓、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是中低所得(1026~4035美元)。麥當勞到海外設點的評估指標是5000美元,低於5000美元不會設點,但是在東協,它調整了策略,因為它發現它在東協的銷量超乎它的想像,雖然東協的平均國民所得只有4000多美元,但是東協的人敢花錢。
4.以互補關係觀之,台灣的製造業比東協先進很多,東協很多國家的紡織、塑化、工具機等製造業都需要台灣的支持。台灣的製造業若不想前進東協,就要就地提升。
何謂就地提升?
就是花錢進入工業4.0的自動化×資訊化,全面進入無人境界。因為大多數製造業都還是Labor Intensive(勞力密集),而台灣正陷入缺工、勞動成本提高、勞動素質下降的困境,製造業若不外移,就只有捨棄Labor Intensive,轉進無人工廠自動化生產。
若可以外移,就是讓東協國家負責低階與末端加工組裝,我們專注精密、精緻產業,發展高單價路線。目前台灣精密產業的聚落在北高雄、台中、嘉義。
除製造業外,買賣業、零售流通服務業也要外移。這個外移不是自己去設點,而是學六角國際,在當地找合作夥伴,讓合作夥伴幫我們賣。
綜言之,前進東協,不能再以過去最熟悉的方式操作,不能再以傳統國際貿易的心態操作,不能再以傳統製造業的心態操作,應該落地生根,在地化,就地供貨,才容易立足。
<推薦閱讀:前進東協面面觀 (下):勝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