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突破經營困境的四種方法
- 陳宗賢
- 點擊數: 4650
企業如何突破經營困境
閱讀前文>>經營成長的障礙
當我們找出影響經營成長的困難後,就要突破障礙。
突破困境的四種方法:
一.規劃策略地圖
二.執行以戰養戰
三.運用併購投資
四.建立產業聯盟
規劃策略地圖
策略地圖就是一家企業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與計畫,亦即我們希望我們的企業在2025年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在今年(2020年)就要把它構思規劃出來。
如何規劃?除業績目標要規劃外,結構目標也要規劃。諸如我們的業績目標規劃是要做10億元,那麼在結構目標規劃上,我們就要規劃這10億元要怎麼來。
當目標規劃好,就可以進行產銷規劃與組織規劃。產銷規劃的重點在「我賣的不一定要我做」及跨境經營。組織規劃的重點在儲備人才,亦即為了實現10億元的業績目標,有那麼多事情要做,做事情的人從哪裡來?靠的是教育訓練。
但凡願意投資落實教育訓練的企業,現在都是飛黃騰達的。只有捨不得投資落實教育訓練的企業,才會沒有經營管理團隊,然後一天到晚在找人,抱怨人很難找。
當我被問到:「教授,現在人很難找,人要怎麼找?」時,我的回答都是:「當你一直都在撿現成,找空降,人就會來了又走。當你等到人走了,缺人了,才開始找人,就會緩不濟急,找不到人。必須未雨綢繆,先建立MA(Management Associate)機制,做儲備幹部培訓,到時才有人可補。」
正如我在1986年主持一家眼鏡連鎖,可以在3個月內讓公司展店數從65家倍增至198家,業績成長39%,就是因為我的經營模式是所有店長都是從內部培養上來的,沒有一個是空降。因為空降的忠誠度不會高,唯有從內部紮實地做教育訓練,訓練出來的人對公司的忠誠度才高。而早期為了快速展店,我都是一年開4期店長培訓班,我自己教,因此不會怕沒有店長可用。
成立BU,執行以戰養戰
以戰養戰,意指當我們現階段經營本業很賺錢,就不能一直守在本業,必須從本業每年賺的錢,提撥一個百分比,用於發展新事業。
克里斯汀生的「破壞式創新理論」也告訴我們,企業的本業就是核心事業,核心事業只會排斥第二事業,不會支持第二事業,因此我們若要發展創新事業,就要另起爐灶,才不會被核心事業干預。
台灣有很多企業都是想要發展第二事業,又捨不得第二事業獨立,於是把第二事業放在核心事業的體制裡,才會導致第二事業很快夭折。不想讓第二事業很快夭折,就要改成集團化運作,導入BU(事業部)制,讓每個創新事業都是一個BU,讓每個BU都是獨立自主、自負盈虧,與核心事業之間不是從屬關係,如此BU才能闖出它自己的一片天。
運用併購投資,建立產業鏈
建立產業鏈,我們才不會被上游或下游卡住。何謂產業鏈?就是供應鏈+通路鏈。供應鏈是垂直縱向的上游、中游、下游到末端。通路鏈是水平橫向的多元通路,包括實體通路與虛擬通路。
很多製造業都只會建立供應鏈,不會建立通路鏈,做出來的產品要靠別人賣,才會永遠都要活在別人的陰影下。OEM(純代工)就是最顯著的範例。OEM就會坐等客戶餵單,沒有自我,當客戶轉單,就下場淒慘。
正如蘋果的OEM訂單原本都是下給鴻海富士康,庫克接掌蘋果執行長後,就逐漸轉單給和碩,近來又逐漸轉單給紅色供應鏈的立訊。在蘋果突如其來的轉單下,鴻海沒有兵敗如山倒,就是因為鴻海有遠見,已經跨業經營不同產業,並且逐步完善整個產業鏈,因此當本業受到衝擊,還有其他產業可以支撐母體。
這也意味著通路為王,我們若要發展創新事業,就要破除生產導向的舊思維,建立市場導向的新思維,不要再堅持要自建工廠,自己做自己賣,應該趕快掌握通路,趕快與市場接觸,了解市場要什麼,準備市場要的。
至於如何整建產業鏈?不一定都要從無到有的自己來,要善於借助、整合別人現成的勢力。因為未來只有整合能力強的企業或個人才能愈做愈大,過度專業的企業或個人都無法做大。
專業的人可以為很多家企業服務,但是本體的規模都只會是小小的,因為一旦擴大,就會失控。專業的企業也是同理。只有整合能力強的企業或個人知道如何把各種人才、各種資源收為己用,藉此創造1+1>2的綜效,因此能贏得天下。
如何整合?
方式有二:
一.併購(M&A)
二.策略聯盟
策略聯盟是合作夥伴彼此之間優勢互補、相輔相成來發揮強大的力量。相較於併購,策略聯盟的凝聚力較低,主導性較低,因此若有充裕的錢,還是直接併購,這樣我們要操盤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