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企業的生態圈
- 陳致瑋
- 點擊數: 5507
什麼是企業生態圈?
生態圈經營(Ecology Management)是2010年後開始受到關注的一個新經營概念。
每一個人都無法離群索居,獨善其身,必須密切地跟周遭的一切事物緊密結合、交流、共存。這是生態圈。
每一個生態圈都具有多重元素融合其中,彼此各具特色,可以被創造、被改變,會擴大、也會縮小,端視生態圈當中各種事物的變化。當生態圈健康時,生態會更加豐富化,物種元素會更加多元。當生態圈封閉或貧瘠時,多樣性會減少,也很可能縮小並且消失。
一個民族是一個生態,一個國家是一個生態,一個區域也是一個生態。當然,企業組織也是生態。生態無所不在,以各種形式存在。企業領導者若能以生態圈的概念看待自己身邊的一切發生,那麼要聚焦的應該是「生態圈經營」。
企業想經營生態圈,又該注意些什麼?
生態圈經營,要同時考量內在生態與外在生態之間的動態關係。這是一個相當動態(Dynamics)的變化。當中存在著許多的張力,也存在著很多創新。外部生態的新元素會進入內部生態圈,內部生態的元素也會跟外部大生態圈交流,這是一個正常的生態活動。
一個好的生態是活性多變的,不好的生態圈是封閉僵固的。活性多變的生態圈可以不斷融合元素,重組創新再創造,再擴大發展,再吸引更多的元素進入交流,再重複上述的步驟。
反之,封閉僵固的生態圈因為封閉,所以改變很慢,因為僵固化,所以生態猶如一灘死水,猶如封閉的池塘,走向死寂。
領導者的責任在於帶領組織開創,也就是創價與創利。
創價的意思是不斷地將現有的元素組合成新的元素,以新的面貌不斷發展擴大,創造價值,被市場與顧客接納。創利的意思是綜合自身的條件與外在的需求,找出最大公因數去創造滿足市場,以適當的價格滿足消費者的期待,從中獲得合理的利潤,創造生態的豐盛。
領導者的工作職掌就是這兩件事,創價與創利。生態經營則是領導者的下手處,讓生態豐足,讓生態健康平衡。
領導者如何經營企業的生態圈?
首先,要先接受一個概念,生態的多元與動態性是沒有任何一種元素或物種可以獨善其身而存在的,彼此都是相關聯的共生共好。接受了這個觀念,我們才能談論生態的創造與經營。
生態如何創造與經營?
一、領導者要努力創建生態的平衡
不應允許沒有天敵的掠奪者存在。換言之,在一個健康的生態圈中,每一個物種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沒有大小之分,只有分工之別。
擅長技術的就致力於技術水平的研究創造;擅長統合管理的就努力擔任統合資源的樞紐,有效地分配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擅長創新企劃的就全心投入所屬領域的創新工作。每一個在生態中的代表都「各司其職,互不重疊」。
二、捨棄威權風格
建立一個開放、透明、公平尊重的環境。生態圈中沒有老大,因為每個角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所以沒有誰比較大。
「官大學問大」的傳統組織行為的認知不適用於生態圈中。生態圈的領導者難就難在必須不以權威的身分出現在生態區中,必須扮演「調節者(Modulator)」的角色,讓生態中的每一位個體都可以確實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生態中的調節者至少要有一位,也可以多位,端視生態的規模和需求而定。領導者的工作在於經營出一個友善、健康且平衡的生態,因此需要不斷地調節平衡,全力支持生態的活性與發展。生態經營者如何以「不設限」的概念看待生態的發展,又該如何在不設限的前提下發展出適當的活性,這當中並沒有標準答案。
三、充分開放內生態與外生態圈的交流
催化生態的進步。透過各種活動、專案,讓內部和外部資源做充分交流。交流的方式有拜訪、網路、問卷、協同工作、營業活動進行。抱持開放的態度,內外部的資訊才會充分交流。
每一個生態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有自己的特色不代表不能接受外來的聲音。維持開放的交流,才會知道外在環境的變化對自身的影響,也才會曉得自身的競爭力為何。帶入外部的資訊,對內就要進行內化轉換,取用好的進行進化,催化生態的進步。
四、不要過度干涉生態的運作
領導者經營生態時一定要注意能否招募與吸引更多認同理念願景的人加入生態圈。如果人進不來也出不去,那就有問題了。
不要太在意人員的來來去去。領導者的身分就像是現代化都市的市長。市長的工作不是封閉都市的移民狀態與控管交通進出數量,更不可能去限制市民的行動。市長的工作是用心規劃好都市的發展方針,吸引好的投資者來發展都市,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維持都市的生態,讓市民願意安居樂業,持續發展與建設都市。
領導者的角色如同市長。市長不會過度干涉市民的運作,但是都市發展方針卻是由市長訂定。因此,訂定好的營運政策是生態經營的重要關鍵。如果發現外流問題嚴重,領導者就要審視政策的合宜度並做必要的調整。
企業該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生態圈來經營?
理解生態圈經營的基本原則後,再來就要轉化成組織經營的模式了。首先要理解自己的現有組織就是一個生態圈。人數少,生態單純;人數多,生態複雜。
人數多的組織,可能在一個組織概念之下具有許多的小生態圈,但都包容於一個更大的生態圈中。一個大生態圈中包括了許多的小生態圈。每一個生態圈至少都有一人為生態經營者,負責調節與維持生態的平衡。
生態圈的大小受到很多主客觀因素影響,但大小並不是生態健康與否的判定依據,生態健康與否的判定依據是這個生態是否具備永續經營、創價創利條件、安居樂業的樂觀氛圍。
能夠擔任生態圈的經營者,性格上較為合適的是「心智開放、樂觀進取」這兩種性格具備者。主觀性太強的人往往會過度主導生態的運作。而過度干涉會使生態的發展受到個人意志的限制,減損了生態多元化發展的可能。因為性格上的強勢主導會讓生態圈走向單一性而無法豐富或者擴大,呈現出類似一言堂的特性。
想要採用生態圈經營模式的領導者,性格上需要具有較大的包容度,越是尊重自由意志,越是減少對環境的干涉,就越能支持生態圈的發展。對於較為強勢主導性格的領導者,生態圈經營法就不適合他們選用。這當中並無好壞之分,僅是不同的領導風格適用於不同的領導性格。
生態圈進行組織化
要將生態圈組織化,要先了解何謂生態圈(見下圖)。
生態圈分成外圈與內圈。外圈是總體的大環境。內圈是一個單位、部門、組織等。每個接觸點都是內外圈交流的管道。以企業組織來說,接觸點就是公司的採購、銷售、行銷、資訊應用、公關、行銷等事務的運作。內生態圈就是透過這些接觸點與外生態圈交流。
交流當中就會有很多外部的新元素被帶入內生態圈,而內生態圈也會將元素釋放到外生態圈中做資源交換。因此,生態圈中的內外交流是相當動態的。除非經營者刻意封閉生態圈的交流,否則生態之間的交流是不可能被限制的。一如我們生活於網路無國界的時代中,除非主政者採行「閉鎖政策」,否則資訊的流動是自由且動態的。
而動態交流的過程中就會發生一次次的催化和質變。生態圈就在這不斷的催化與刺激中進化、質變、改造。
領導者不可能改變外在環境,因為外在環境是由社會的綜合行為所構成,沒有人或者勢力可以影響外生態,所以生態圈經營者必須時時刻刻觀照與覺察接受外在環境的變化。領導者的工作是不斷地調節內生態圈狀態去適應外在生態的改變,然後維持平衡。
換言之,生態圈的內組織需要隨時調整與變動,使內生態可以與外生態進行適當的平衡與交流。組織圖沒有絕對的樣貌,可以一年變動一次,直到內生態組織的分工方式與權責劃定取得了平衡。
內生態圈的組織可以是一個僅數個人的小單位,也可以是一家企業,還可以是一個大組織,更可以是一個國家或者是多個國家的聯盟。外生態圈則是一個非個體的、流動的大環境。
了解生態圈經營的概念後,組織化的方式也就會保有相當的多元性。只要能夠讓生態妥善的運作,組織型態可以是集權模式的「聯邦制」,也可以是分權模式的「邦聯制」。
最後,總結一下生態圈經營的概念,將之歸納成幾個簡單的原則:
一.領導者的角色在於創造平衡與多元發展。
二.領導者不干涉生態的運作,但可以制定政策。
三.領導者必須抱持開放的心態,以及不設限的認知。
四.領導者的角色是讓生態圈得以永續存在。
五.生態圈中沒有權威,只有專業的分工、專責的分工。
我們所處的國際化、網路化環境,集權領導方式將逐漸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自由開放、平等尊重的分權發展。生態圈絕對會成為未來的組織型態。集權化的運作也不會消失,只是未來的世界和人們會接受生態圈的經營模式,而不再是聽命於一人領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