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景氣變動中台灣企業的突破之道
- 陳宗賢
- 點擊數: 3234
台灣的經濟
這一年到處都在談不景氣,甚至有人認為似乎一切都大勢已去,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及絕望。
其實台灣的經濟,就基本面而言,並沒有不好,我們可以從世界知名及具權威性的專業單位,如瑞士管理機構、英國經濟學人、美國富比世及世界銀行等的報告顯示,台灣在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國家排名、經營成本最低的國家排名及最具競爭力的國家排名,均名列前十名之內,顯然台灣經濟環境的基本面仍是不錯。
為什麼社會大眾都認為似乎不好,其主要因素乃在於下列幾個重點:
1. 台灣的經濟結構在轉型,由傳統的二級產業(即製造業、加工業、營建業)為主,快速地轉為以三級產業(即買賣業、服務業、流通連鎖業)為主,這種經濟結構的改變,就會使得傳統產業式微或外移。這種現象,全世界皆然,只是目前台灣最明顯展現。
2. 台灣的產業發展是往提升與轉型的層次發展,因此低階的產業勢必會衰退與失去競爭力,也因此讓不少人認為經濟衰退,實際上台灣經濟已從2001年的谷底翻身。
3. 政治情勢的不穩,某些政治人物及媒體對台灣過度負面的報導與渲染,影響民心士氣,再加上民意機構與行政機構的對立與杯葛,導致行政效率低落,改革不順。
4. 台灣大部分人對兩岸的變化不具信心,以及過度相信中國大陸的吸金策略,因此紛紛西進,甚至有些企業還有債留台灣的往中國大陸發展之不正常心態。
種種這些因素,導致台灣目前負面狀況的呈現。其實台灣所有的企業在處於這種多重不利及必然因素下,如何有效的採行對策方是正確之道,而不一定是人云亦云的盲從。
台灣企業在這波環境條件中的突破之道可以有下列做法:
1. 努力於產業中提升,創造更具附加價值及競爭力的產品,而不是只追求傳統的延伸,這麼做只會讓企業思考如何到低廉勞力的地區發展。
2. 加強技術的提升,這是兩岸爭鋒時,台灣最具優勢的條件之一。若不努力不斷求進步,只是將原有外移,就會快速地被抄襲而失去優勢。
3. 運用多角化經營,將行銷、業務、設計、財務管理根留台灣,生產轉外地或是外購、外包,如此可繼續發揮台灣企業過去40年努力的優點。
4. 加強行銷創新,在21世紀企業應是在行銷、管理、創新上創造利益,而不是一直守在過去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因為前述三種利益是遠大於生產利益的。
5. 重視團隊優質化,應利用此景氣不佳的狀況,進行企業人力素質的提升,即在知能與技術等效益上的訓練及加強。在未來,誰擁有優質團隊,誰就取得優勢,所以企業應該進行人力效益提升,這才是企業應努力的重點。
6. 加強新市場及新客群的開發,過去大部分企業的習性是守著舊客戶,對新市場及新客群的開發努力不夠,因此在景氣變動時,原有客戶一變化就立刻受到衝擊。
7. 密切注意中國大陸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觀察、評估、再行動」一向是本人的原則,第三世界國家不是不能去,而是應了解才行動,以免繳太多學費,或深陷其中,反而吃力不討好。在別人的地方,有許多不是台灣經驗及條件所能適用的。
綜觀上述所見,其實台灣的企業仍有發展空間,這完全看在本身的資源條件及提升的努力與運用,否則如何能一直享有經濟成長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