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如何解決人才荒?

中國大陸快速崛起,整體經濟規模預計將於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國。

快速崛起的中國大陸,經濟蓬勃發展,企業成立的數量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增加,對於人才的需求量也同步成長。只不過人才的養成需要時間,人才培養的速度跟不上整體經濟發展的速度,對人才需求孔急的企業,相對的市場勞動人力來不及供應企業對人才的需要。依循著亙古不變的經濟供需法則,只要供給短缺,供給價格一定會上揚。

以沿海的大城市和已經發展起來的一級省會區觀之,藍領平均工資已經來到每個月2,500~3,500元人民幣,而白領階級工作者,則動輒5,000~8,000元人民幣的月薪待遇才找得到人,管理階級更是來到1萬元起跳的行情。2007年以前,一位文員一個月1,200元人民幣的待遇,現在是二線、三線城市的價碼,位於一線城市的企業已經無法用這個低廉的勞動成本請到人。

若以現在人民幣對台幣(1:4.65)的匯率來換算,一線城市雇人的成本跟台灣本地的勞工薪資水平已經不相上下,有的地方如上海則更高。沿海地區的企業,不只是民工不好找,現在連白領的工作者都找不到。中國企業的人才荒,已經從勞動階級擴大至白領階級和知識型工作者!

細究原因,還是因為2008年至2009年間爆發的全球性金融海嘯,海外市場的訂單劇烈下滑,訂單大幅度減少的生存壓力,迫使中國當地的企業不得不迅速做出調整,中國政府也快速調整產經政策,讓總體的經濟發展政策從出口導向為主的加工生產製造業,逐漸朝向以內需市場為主的各種零售買賣和服務業。

加工出口,只要生產線上有人即可運作,而且技能要求不需要太高。發展內需零售交易市場,相對需要的售後服務和管理配套也就多了。貨品交易之後,買賣雙方關係成立,也就產生相對的售後服務。而且賣得越多,售後服務也就越多,企業相對要負擔的成本和承擔的責任也就更重,企業組織也就變得多元且複雜,自然也會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

如此多元的資本交易和服務業為主的市場,對中國大陸來說,也才是剛剛起步的階段,深諳零售和服務之道的人才在中國大陸是非常缺乏的。既然中國大陸的人力市場無法提供企業所需要的各種人才,那麼讓人才到位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挖角,就從鄰近的台灣挖角,而且出手大方。


台灣經濟發展停滯,導致人才出走意願提高

既然在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企業聘僱人才的成本不亞於台灣。既然在中國大陸本地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培養人才又緩不濟急,相較於鄰近的台灣,這幾年因為經濟發展停滯,薪資水準沒有成長,對於各行各業的人才有極大的需求又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台灣優質的勞動市場自然是中國企業解決人力缺口的一大解套對策。

加上台灣的勞工素質平均比中國大陸的要高出許多,既沒有語言隔閡,也沒有文化落差,又不需要時間養成,如果人才願意到中國大陸打拼,用較高的代價來台灣找人才反而比較簡單。

與其在台灣將就一個月4萬元的薪水,還不如到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去闖闖,加上起薪從1萬元人民幣(折合台幣46,500元)起跳的待遇,條件上、機會上都比在台灣工作要高出許多,對於台灣苦無出頭機會的人來說自然是一股極大的誘因,讓他們願意離鄉背井到中國市場去闖蕩。

那這麼說來,是不是在台灣的人才都一定會跑到中國大陸去呢?當然也不會是這樣的。

第一,會被中國企業挖角的人大概都有一定的能力和膽識,不然縱使去了也待不久。哪家企業會願意支付高額的薪資給一個沒有貢獻的人呢?敢拿,就得貢獻,沒貢獻就一定會被殘酷淘汰。中國市場早就已經不是均等的社會主義市場,而是轉型成為道地的資本主義市場,一切都是看績效。你敢拿,就要有本事貢獻出績效!

第二,台灣願意長期離鄉背井的人畢竟不多,除非是打定主意要長期待在中國大陸發展的人。然而這類人畢竟是少數,多數的人還是寧可選擇在台灣發展,但是不排斥到中國市場去看看。因此不用過度擔心台灣的人力市場會被中國市場掏空。只是,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難道就沒有人才荒嗎?當然也不是。


台灣的人才供給失衡,企業必須自力救濟

台灣的企業也面臨嚴重的人才荒。企業徵才的職缺開出30多萬個,但是全國仍有60多萬人在找工作。為什麼呢?原因是不合用。

勞工本身具有的能力條件,不符合企業用人的需求,所以企業不一定會考慮,又或者企業有意想要聘用,但是應徵的人不一定想到職。這兩種現象都會造成勞動市場的供需失衡,同時發生企業求不到才,失業者也找不到工作的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的雙重現象。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台灣企業多時。有解嗎?當然有!只要企業停止期待社會或學校會供給合用的人才,此問題就可以解套。

原因是企業想要的人才條件,一般學校並不會教導或傳授該企業或該產業所需要的技能。大學畢業生具備的僅有基本的技能,可惜的是學校並沒有把畢業生準備好要投入職場的心理和態度,所以畢業生進入職場的前三年,其實都很茫然自己想做什麼,可以做什麼,該做什麼。畢業生求職的前三年,無論是當事人還是企業都是辛苦的磨合期。

企業認為畢業生不好用,而就職者也會認為工作很辛苦,所以多數的畢業生求職,要不是碰壁,就是一直處在低階的行政工作層面,高不成低不就。

唯一能夠解套的就是企業必須認知,教育訓練、人才培訓是勢在必行的途徑。企業想要的人才條件得要自己去培訓,不能夠期待這個世代的社會新鮮人都具有高昂的鬥志以及吃苦耐勞的性格,若企業希望他們具備這樣的認知和鬥志,就要靠自己培訓。

我們得承認1980年代之後的社會新鮮人,其實也是這個社會對他們溺愛的結果。上一代過度的保護造成他們養尊處優的性格是這個世代的共同特質,其實,兩岸都一樣。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企業在鬧人才荒?換個角度想,就從現在開始訓練。不要期待社會和學校會提供合用的人力給我們,基本上畢業生都具備一定的行政力,只是我們要自己辛苦一點,從基礎開始訓練和要求,畢竟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就重頭開始教育起,他們也就會漸漸明白。若不這麼做,畢業生永遠也不會知道社會和企業對他們的期待,當然也就永遠達不到我們的期望,也無法達到他們想要的薪資期望。

在這個時代,企業所要競逐的已經不再只有市場,還有人才。哪一家企業能夠用最快的時間培養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誰就具備逐鹿中原的條件。

靠挖角的方式,雖可以短暫解決人力缺口的問題,但是挖來的人終究會被其他人挖走,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另一個薪資偏高的問題。所以,根本解決之道就是從今年開始建構一套人才培訓機制,採自力救濟的方法培養自己想要的人才解決人才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