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的經濟發展與對策

2015年又過了一半,看看全世界的變化,真有不少的感慨。從國際局勢來看,世界各國都紛紛採行對策來振興國家經濟,諸如:

一.各國紛紛採行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寬鬆)措施,為的是要振興國家 的經濟與競爭力。
二.世界在進行經濟產業整合同盟,與區域關稅保護,提振經濟的活絡。
三.中國大陸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整合世界各國 來加強亞洲地區的基礎建設,藉以提振產業經濟,進而造成政治影響力。
四.日本積極進行海外投資,中國大陸打造「一帶一路」,目的是為了掌握亞洲近 50億的人口消費力。

從企業經營立場來觀察,我們鄰近國家都由國家帶動企業,全力創造產業影響力,諸如:

一.中國大陸由廉價代工生產基地要轉型為高階與品牌的地位,因此不斷進行M and A(Mergers and Acquisitions;企業併購)的動作。
二.東協國家承接了中國大陸的世界工廠地位,馬來西亞建了新山經濟特區,印尼將日惹打造成亞洲新矽谷,越南與柬埔寨成為世界紡織重鎮。
三.東亞與東協國家更積極進行提升人力素質的投資,全力培養國際化與菁英團隊,我們可從近年來台灣年輕的優質人力不斷被挖角,看出端倪。
四.歐美國家更是重新整建產業鏈的佈局,如美國的製造業再起,東歐的汽車工業聚落。

若從社會勞動市場來觀察,則諸如:

一.中國大陸、韓國與星馬的新世代積極培養自己的國際人格能力,企圖心與多國語言優勢已超越過去日本、台灣的時代。
二.東協與南亞的新興國家所擁有的人口紅利已取代過去40年來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低廉勞動力優勢。
三.中國大陸與新興國家的教育政策全力發展技職教育,採德國模式培養產業人才,將更提升其競爭力。
四.東協國家已日漸禁止勞動力出口,足見他們從高階與低階的雙重打造政策。

反觀我們台灣,卻是:

一.政府的無能無作為,只會用虛的數字騙國人,殊不知我們的經濟成長率是海外投資出口的財團補上的,完全沒有正確的產業政策。
二.企業經營的守成,不投資轉型至高階創新與自動化產業,還只是想賺低廉勞動力的錢。
三.50歲以下勞動力(上班族)沒了當年創造經濟奇蹟所有的強烈企圖心、態度觀念,只是守在「確幸」與「偏安」的環境中,也缺乏語言能力與國際觀,就日益喪失國際競爭力。

從上述的比對,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這種「積極主動的企圖活力」與「消極被動的守成偏安」差異。

所以,我常說不要只會羨慕人家有多好,應想想我們改變有多少,我在許多課程與文章中都常提到:「當同質性與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候,想繼續擁有優勢,就得轉型變革來創造差異化與高階優質化與創新化。」

 

不是不能做,而是需要主動去做

回顧當下的台灣企業與上班族,有這麼做的超不出20%,這就是為何哀怨與抱怨特別多的原因。我認為這反映一個現象,就是「不是我們不能為,而是我們不想為」。

如此就會出現貧富懸殊越來越大,加上政府的錯誤政策,更是助紂為虐,不過這已在2014年由新興勢力給予嚴重警告,但是身為企業經營與管理階層的各位也應有所警惕,因為這把火會接著燒到企業與組織團體,「無作為與集權老化」將會面臨挑戰。

所以,今日在此誠心的建議對策如下:


一.積極主動地打造企業與個人的「國際競爭條件」

因為這20年大家都忽略鄰居與環境的快速進步與改變,只是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的偏安與被動無作為,這種「寅吃卯糧效應」就發生,台灣是這樣被邊緣化的,應該覺醒了。


二.主動加強高質優化的價值競爭力

過去40、50年低階代工的製造產業已非台灣優勢,若沒有快速轉變,我們的未來將更坎坷。

日本有近2億的內需市場可走過20年的低迷,台灣完全沒條件,所以所有人與企業都應主動加強「高質優化」,這是強調企業應往新創、高階自有品牌與自動化轉型;勞動市場的上班族應提升自我的技能與國際化能力,莫再只當一個被動聽命行事的無當責職工。


三.主動建構國際通路與物流佈局,提升競爭力

走過40年被動的代工與進口銷售,讓台灣企業喪失行銷所強調的「品牌」與「通路」建置能力與優勢,也因為長期的為人作嫁,導致沒有自我。

其實我們可像鼎泰豐、法藍瓷、ASUS、日出茶太、VIEWSONIC、LA NEW在墨西哥市占率達60%的小家電品牌MYTEK一樣在亞洲與各地擁有優勢。它們的成功正是印證了台灣企業的問題在被動與主動,而不是不可能的道理。

願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突破被邊緣化的台灣,主動走出我們的康莊大道,就像新加坡從當年被馬來西亞趕出時的小漁港,經過50年的主動積極,從第三世界變成第一世界般,成為一顆閃爍的、具有影響力的金融、航運物流與東協的政經中心。願以此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