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跨國跨境經營勢在必行?企業主應注意的「四」大關鍵點
- 陳宗賢
- 點擊數: 4796
企業跨國、跨境經營成為未來主流趨勢
武漢肺炎( COVID-19)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期間,很多企業都面臨到經營上的困境,但是如果企業有做好長遠規劃,基本上是沒有困境的。疫情間的對外鎖國與對內封城,造成線下的實體通路停擺,但從空運費與海運費皆上漲可見,線上的虛擬通路仍在運作,經濟並未停擺,只是企業困在台灣走不出去。
企業若已走出台灣,仍面臨到經營上的困境,通常就是因為仍在使用成本導向的經營模式,銷售才沒有競爭力,也看不見未來。若是使用行銷導向的經營模式,銷售就一定有競爭力。
正如我過去輔導的企業在今年第一季的總體業績並沒有因為疫情而衰退,就是因為使用行銷導向的經營模式,做了企業的跨國經營。
因此,我們要重視跨國企業經營。
跨國跨境經營已成為台灣企業未來的主流趨勢!為什麼?
關鍵有四:
一、是台灣市場的局限
二、是中國市場的變化
三、是經濟板塊的移動
四、是消費表現的更替
台灣市場的局限,經營跨國跨境企業是必須走的一哩路
台灣很多企業過去守在台灣,可以經營得很輕鬆,都是因為做對了產品與產業,那時人家需要你,但是隨著中國與東協先後崛起後,人家不再需要你,就會愈做愈辛苦。
再加上台灣的內需市場只有2300萬人口,並且因為少子化與高齡化,去年上半年已出現死亡人數超越出生人數的死亡交叉,今年第一季又是人口負成長, 國發會預估,到2065年,台灣人口只會剩下1735萬人,可見台灣人口會愈來愈少,企業若是守在台灣做內需市場,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再現過去榮景。
若是做外銷,因為台灣是國際孤兒,沒有大國要與台灣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因此MIT(Made in Taiwan)一出去,也會立刻被高關稅害死。若是做代工,更沒有未來,因為客戶可以隨時轉單。
因此,無論在台灣做內銷或外銷,都不能守在台灣做島內生意,也不能守在台灣做傳統的國際貿易。中國製造業因疫情停工停產,導致過度依賴中國的全球供應鏈陷入斷鏈、斷料、斷貨危機,就促使我們過往習慣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與產銷分工模式將被新崛起的區域經濟取代,2021年全世界將重新洗牌。因此,我們要啟動跨國跨境經營,才不會在全世界的大洗牌中消失。
審慎看待中國市場的變化,加速企業跨國佈局計劃
1990年代,中國的勞動成本比台灣便宜,因此台商很喜歡到中國設廠,但是當中國在2009年放棄世界工廠地位,中國就不再適合當作製造業的生產基地,只適合當作買賣業的市場。
若是台商還以這種壓低成本的經營模式來獲利,就會愈做愈辛苦。因為要一天到晚移來移去,哪裡成本便宜就往哪裡移。
正如現在東協的勞動成本比中國便宜,大家就一窩蜂地往東協設廠,並且首選越南,導致越南的製造業很快就飽和了,如今東協還能讓製造業當作生產基地的只有菲律賓、印尼及泰國的東部經濟走廊,但是時機也僅止於2022年。2022年過後,就沒有機會,屆時就要到南亞,才有機會。
因此,比起為了壓低成本,一天到晚移來移去,應該重視商品開發,靠買賣的方式把營業額快速拱大。而要靠買賣的方式把營業額快速拱大,在中國與東協就不能玩製造,要玩市場。再者,也不能把中國市場當成唯一,要分散風險,才不會兵敗如山倒。
經濟板塊的移動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作為戰敗國,被美軍統帥麥克阿瑟接管。麥克阿瑟治理日本期間,廢除了日本的軍備武裝與宣戰權。直到1950年北韓金日成發動韓戰,基於日本鄰近南北韓,美國需要日本軍力與軍需品的支援,才同意日本成立自衛隊,也把日本打造成它的軍需供應地。
日本就在美國的打造下,成為世界工廠,1970年開始橫行全世界、影響全世界20年,直到1990年才由盛轉衰,陷入「失落的30年」。
台灣在1950年代還是窮困國家,需要依賴美援,直到1960年代美國發動越戰,需要鄰近越南的台灣作為它的軍需供應地,再加上日本勞動成本變貴了,開始把產業外移至勞動成本便宜的台灣,才給了台灣奠定製造業基礎的機會,在1970~1980年代創造經濟奇蹟,變成世界工廠,1990年開始橫行全世界、影響全世界20年,直到2010年才由盛轉衰。
其中,台灣能擁有護國神山台積電,主要歸功於李國鼎在台灣經濟起飛時,發現台灣不能一直依賴美國,必須發展自己,因此找了張忠謀來主持台積電,並籌資自建工廠,才促成台積電有了今天技術領先的地位。
各時期崛起的國家
而全球經濟板塊的移動是日本在1950年代崛起,1970年代進入高峰後,帶動台灣崛起。台灣在1990年代進入高峰後,西進的傳統產業與民生必需品產業帶動中國崛起,台灣的世界工廠地位也隨之被中國取代。
挾著世界工廠的優勢,中國原本應該在2010年開始橫行全世界、影響全世界20年,直到2030年才由盛轉衰,但是因為中國在2009年放棄世界工廠的地位,迫使製造業為了降低成本,轉戰東協,因此中國的榮景就提前在2020年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東協。
東協在2010年成為新崛起的世界工廠,預計會在2020~2030年影響全世界,直到2030年由盛轉衰,被印度為首的南亞取代,但是因為印度崛起得太快,因此東協的榮景可能提前在2025年就結束,之後會是南亞的天下。
從以上全球經濟板塊的移動可見,台灣的榮景已經不再,因此守在台灣沒有機會,要走出去打造跨國企業經營的實力,才有機會。2025年以前,我們應該先在東協立足,再以東協為基礎,發展土耳其為首的中東與東歐,如此,營收成長的效果才會顯著。
消費表現的更替
若以消費經濟觀之,隨著科技進步、網路普及,傳統的實體通路正在沒落,疫情更是加速實體通路的沒落,取而代之的是虛擬通路的崛起。虛擬通路會以網購電商為主流,實體通路則是純街邊店會倒閉,消費人潮會往量販、賣場、商城、Outlet Mall集中。
這意味著我們若是還在迷信街邊店,就會坐困愁城,要與電商結合,才會海闊天空。當然,要玩電商,也不能守在台灣,必須玩跨境電商,營收成長的效果才會顯著。
《推薦閱讀>>經營成長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