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者的認知與觀念

一個企業的經營者即是這個企業的舵手,這個觀念及認知相信是大家都有的。不過有很多人卻不了解,這意味著經營者必須具備多元的專長能力或基本的管理方法。

經營者的養成

放眼看,在我們台灣,有不少的企業經營者,其出身多半來自於業務面,另有些來自於技術面,所以就常會在經營決策時出現以偏概全或過度執著的現象。這基本上看起來是沒什麼不對,但是從總體來看就有待商確。

因為企業經營的總體功能不是只有業務或技術,它必須兼具相關的功能,所以身為一位經營者,就必須設法讓自己擁有這些技能或認知,方能在進行經營管理時有正確的研判及決策。

何謂經營者的總體經營觀?

經營者必須認知企業經營之運作功能。

1.行銷業務管理

2.人力資源管理

3.生產採購管理

4.財務會計管理

5.研究發展管理

6.一般經營管理

上述這些都應是並重的,而不是特別偏重某一項。

我們常可聽到有些人這麼講,「我們公司是業務掛帥」、「我們公司是研發技術掛帥」等。這種言詞的出現,就表示經營者可能過度強調了某些功能而忽略了其他的重要性,這就容易出現經營上的弊端。

所以我常說經營者的養成不是那麼容易,或者可以說想要成為經營者是有待多方面加強學習的。

 

為什麼經營者應具備「總體經營觀」?

現在的社會很容易看到二、三十歲的人就成立企業成為經營者,似乎「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這種觀念仍充分的在影響著,這實在是有待修正。

想想,一位進社會尚不足10年,以工作歷練而言,尚未能六大功能均歷經過,甚至於連各個層級的主管工作都未曾經驗過,就一下成為高階決策主管,又豈能以總體觀來正確的領導企業,無怪乎就有人常開玩笑的說到這種經營者是屬於「井蛙之見」的類型。

或許有人會存疑說為什麼一定要具備這麼完整,或者認為說只要某項專長就可以了,其餘應是分工才對。乍聽之下似乎有理,但是想想如果我們身為經營者的人沒有總體觀,是否在管理上就容易出現漏失,在決策上容易產生偏頗,再說具備總體觀並不代表什麼事都必須事必躬親,因為經營面與執行層畢竟是不同。

 

成功的經營者應具備的條件

就企業組織而言,經營層是在制定政策、進行決策、擬定策略、統合協調的,而執行層則是在擬定計畫,付諸執行帶動運作管理的。這種基本角色扮演的差異已經很明顯的界定所謂的分工之意義。而不是狹義的功能分工。

總體經營觀之分工強調的是層次分工,這種基本認知是必須被強調及重視的。事實上,在許多的企業單位中有不少人都沒有這種了解,反而只是用其過去的經驗法則在經營,這就容易犯了層次認知不足的決策錯誤。

所以說一位成功的經營者是應具備

1.多元化的管理能力及知識

2.對於層次分工有充分的了解

3.懂得運用制度及管理設計來運作一個企業

經營者不是只擁有頭銜,或依據企業擁有者之事實來經營企業。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年來,國內開始重視專業經營者及專業經理人的制度,以及有些企業開始重視接棒人的層層培養,這也就證明了總體經營觀的重要性了。

重視「總體經營觀」,是經營者必學的課題之一。

吾人並非否定過去的經營者或現有經營者不好或不佳。主要目的在於讓大家能體認,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過去的經營者所面對的狀況比較單純。而未來的經營環境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外在環境變化快速,甚至於會有180度的大轉變。

正如彼得‧杜拉克在其《斷絕的時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一書中所言及的,我們將會面對一個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之經營條件,所以必須具備總體觀。

再者,內在環境的改變也使得經營者較難為。因為教育水準的提升,知識及資訊的爆發,所面對的員工均有著專業的素養或專業技能的訓練,如何能與之用共同語言溝通,如何能一語道破掌握重點,正是經營者很重要的課題,這又是總體經營觀的意思及所強調的。

總而言之,現在及未來的經營者不像過去的經營者那麼好為之了,因為過去可以用權威來控制,現在及未來則不行了。如何以德服人,如何以能服人,已是新經營者不容忽視的課題,這就是「總體經營觀」所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