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東協面面觀 (上):鑑往知來
- 陳宗賢
- 點擊數: 2243
國際佈局從東協開始
前進東協,我已經倡導10年之久。台灣企業再不前進東協,仍守在台灣,漠不關心,就岌岌可危!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我們努力不努力的問題,而是「我不患人,人患我」,我不走出去,別人也會進來把我拿下。這個別人,就包括中國大陸與東協。
再者,中國大陸布局東協已經10年有餘。為了前進東協,還在廣西、雲南等與東協接壤與鄰近的省區培育東南亞小眾語人才,如今逾40萬人可以外派。我們再不加緊腳步,仍在猶豫,試問:當市場都被占領了,我們還有什麼機會?
因為台灣在國際上不被承認是一個國家,政府要推動新南向,除無作為外,也多有掣肘,因此我們不能依賴等待政府帶著我們走出去,必須自立自強。
如何自立自強?首先,捫心自問:我們的產業行業現在在東協10國是什麼情況?不清楚就會吃虧、踢到鐵板。當然,在自立自強前,我們要先鑑往,才能知來。
換言之,台灣的產業發展可分成3個時期:1990年以前;1990~2010年間;2010年以後。
1990年以前
台灣很風光,但是這個風光是一個假象,因為這是:
1. 靠代工創造經濟奇蹟
2. 靠韓戰、越戰與十大建設帶動內需市場
1950年代,台灣很窮,也很危急,因為美國打算把台灣送給中國大陸,幸好北韓金日成挑起韓戰,救了台灣,讓美國不得不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促成台灣由危轉安。雖然韓戰沒讓台灣得到好處,但是至少讓台灣安全穩定下來了。
1960年代,美國打越戰,促成台灣產業經濟的起飛,因為美國所有的軍需物資後勤補給都靠台灣搞定,美軍休假也來台灣度假。美軍度假選台灣,不選菲律賓,是因為台灣是安全穩定的,菲律賓是動盪不安的。
197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上來,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與此同時,國內工資待遇也拉高,為了求生,企業只有外移,外移到哪裡?台灣成了日本的廉價海外加工島。這一舉措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造就了台灣,但是同時也毀滅了台灣。
為什麼?因為台灣到現在還有很多企業迷信代工,靠著代工維生。近年來很多企業都不約而同地問我:「國內外價格落差這麼大,怎麼辦?」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天到晚叫人家把企業收掉的原因。
因為太多企業都在玩價格。然而,這個價格是建立在代工的基礎上。一旦代工,就沒有自主權。而客戶設計好,交給我們代工,他就有一個期待是壓低成本,成本愈低愈好。我們因為壓低賣價而得到他的訂單,就以為「價格低就可以賣出去」。
這個觀念在1970、1980年代似乎是對的,但是進入2010年絕對是錯誤。因為全世界在翻轉。中國大陸以平價橫掃全世界,造成全世界經濟低迷10年之久,如今中國大陸與全世界都發現不對,已開始改變,因此平價不再是主流,現在的訴求是中價、質優、創新。我們的製造、買賣、服務要從這3個訴求去加強。
再回到1970年代,代工帶動台灣產業經濟上來,十大建設則創造台灣就業機會,帶動周邊產業發展,促成1980年代全世界的買家都來台灣找供應商,台灣的外貿產業如火如荼發展。
1990~2010年間
台灣風光還在,靠的是:
1. 西進的三角貿易,再創代工榮景
2. 電子科技產業的領頭羊,帶動內外需市場
1990年代,台灣企業以母雞帶小雞(中心廠帶協力廠)的方式全面西進,依附中國大陸的低廉勞動力繼續做代工。與此同時,也靠電子科技產業,特別是電腦產業,在全世界發光發亮,歷時20年。電子科技產業在全世界的發光發亮,也促成了鴻海、台積電、大立光、友達、宏碁、華碩等電子大廠的崛起。
然而,台灣企業全面西進,也為台灣未來的毀滅埋下後患無窮的禍根。站在Business的觀點,西進確實為台灣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因為台灣接單、中國大陸生產出口,帳算在台灣,但是台灣所有的基礎製造業都離開台灣,只剩精緻產業、服務業留在台灣,台灣的整體產業就空洞化。
現在已經嘗到惡果。並且,因為中國大陸企業被台灣企業扶持上來了,它的精進速度比台灣快10倍,它還傾國家力量在發展,台灣企業只能靠自己,因此很吃虧、很辛苦。
2010年以後
台灣風光盡失,因為:
1. 中國大陸調整策略,台商不再有優勢
2. 產業外移效應發生,內需市場停滯
2010年以後,中國大陸上來了,從抄襲台灣變成超越台灣,開始扶植陸資打外資(包括台資),並以查稅、環保檢查、勞動檢查等手段逼走外資(包括台資)企業。可見,台資企業的東逃,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是因為外在環境改變了。因此,我們經營企業,必須清楚周遭發生了什麼大事,對企業經營會有什麼影響。
2010年以後,台灣年輕世代也好高鶩遠,喜歡做輕巧的工作,不喜歡做繁重的工作,導致電商蓬勃發展,製造業、買賣業、服務業卻缺工嚴重。再加上國家政策失當,限業限量開放引進外勞,特別是白領外勞,台灣整個勞動力就更加短缺。勞動力短缺,就會破壞整個產業生態,後果就是不僅製造業外移了,買賣業、零售流通服務業也外移了。
產業外移,內需市場就停滯、萎縮。這個停滯、萎縮體現在我們的業績要從1、2億元跨過5億元很容易,但是要從5億元跨過10億元就很辛苦。特別是當很多人都來分一杯羹,市場被分割掉,大家能上來的機會就更少。
因此,我們要走出去。不只製造業要走出去,買賣業、零售流通服務業也要走出去。走去哪裡?往西已經沒機會,往南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