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看台灣

雖然有人說:「小國無資源,小國無影響,小國無外交。」但我無法認同。因為若真如此,那歐洲的瑞士、荷蘭、愛爾蘭,以及亞洲的新加坡,又如何創造傲視國際的影響力,無論在政治、產業均是如此,可見是在自我的努力與創造差異。

多年來荷蘭的國土與人口沒有台灣大,卻是運用海權的力量發展出全球的經濟影響力,也建立世界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個證券市場、第一個東印度公司,與全球化的飛利浦(Philips)品牌集團,更是打造世界第一大的花卉王國,足見這不是國土與資源的問題,而是全民有無國際宏觀的問題。

我們也可看到瑞士,國土與人口均只有台灣的1/4左右,卻在產業上有其讓人正視的關鍵點。不要以為它只有鐘錶業,它的生醫科技產業、汽車零組件產業、有機產業等均是超群於世界的。

再看看新加坡,曾被笑為彈丸之地的城市國家,卻是不可忽視的金融重鎮、石化加工重鎮。許多集團企業的營運總部均在這裡。

從上述實例可以得知,這是全民的努力所創造出來的。

 

我們應發現它們的共通點:

 

1. 都具備多種語言的能力
2. 都具備國際宏觀的視野
3. 都有著創新的整合能力
4. 都不被代工的製造牽絆
5. 都運用優質國際化團隊
6. 都打造優質的觀光設施

反觀我們台灣的企業與社會百姓,大多數還是只會一味的要求更多保護與補助,缺乏創新提升,仍然依賴代工生產,缺乏創造精緻價值,依舊守著傳統經驗模式,以致在短短的15年間完全失去過去的經濟奇蹟優勢。許多人怪罪政府,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所有的企業與民眾應自省的是自我的競爭力在哪裡?

我常在許多課程與輔導過程中一再提醒強調:國際化、精緻化是台灣的終極出路。
這不是口號觀念,而是台灣應可突破的坦途。

國際化代表市場的拓展,而非只是代工的生產
國際化代表全球的通路佈局,而非只是為人作嫁
國際化代表在地化的產銷佈局,而非只是國際貿易
國際化代表運用國際化團隊,而非只用無語言優勢的本地人
國際化代表運用聯盟與併購,打造集團發展的影響力

 

精緻化則有下列做法:

 

精緻化代表產業與產品的提升,因為低廉的代工已非台灣優勢
精緻化代表創新服務的精進,因為可將台灣的人情味廣被世界知曉
精緻化代表休閒產業的再包裝,透過硬體設施的更新,讓國際易接受
精緻化代表末端商品的加強創新機,而非只是一味依賴半成品

這些機會完全要看企業與民眾是否覺醒,因為要有國際宏觀絕非只是守著習性、經驗、內需與基本滿足即可,這非常需要政府、企業與民眾將自己置於全球去比較,多見識與學習優質成功的關鍵,將眼界放寬於國際,而非只是以管窺天的井蛙之見,更不能無知的以經驗與舊認知而自滿,所以:

國家要更開放,不能過度保護既得利益的財團與民眾
企業要更精進,不能只守住眼前格局的小眾市場機會
民眾要更提升,不能只是要求低廉的生活與無競爭力的自保

我們應回觀,這400多年來台灣是靠著國際貿易接觸世界,靠著代工服務世界,也靠著技術產品影響世界,但如今這些榮景都不在,也被後起之秀所取代,所以不用怨天尤人,因為全球的產業經濟在變革,所謂「天無萬里晴,花無百日紅」,這告訴我們榮景不是靠期盼與保護的,而是靠自我的努力與打造。

古語說得好:「自助而後人助。」只靠保護與補助和捐助,終究會失去自主能力。我們應該覺醒,將自己打造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個體與群體,方能在世界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