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來,我們看到台灣出口曲線的日益下滑,希臘的頹廢,中國大陸的騰籠換鳥,台商的退出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大陸上證與深圳的股市反轉,加上台灣意外事故與政界的不穩定現象頻傳,是值得各位經營主管借鏡與省思。


從「轉念」到「變革」

2010年後,由於物聯網的興起,雲端科技的普及,社群網路成必備,DATA MINING的分析運用與各項科技的優化快速,使得「封閉」成為「無知」,「經驗」變成「障礙」,「熟悉」變成「落伍」。

這些過去是優勢、優點的被強調與保有之重點,現在卻變成為被超越的關鍵。這在日本、台灣、香港等國家地區都出現,主要原因就是出現「井底之蛙」的效應。

我們常聽到「我們行業很特別」、「我們公司不可能調整」、「我們不需要如此調整」等等的對話,這就是會步入敗亡的徵兆。

因為很多人與企業安於現狀,習於保守,慣於常態,卻未意識到大環境與科技的變遷與躍進。這種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的「破壞性創新」與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不連續年代」現象的應驗,已在這15年來成為常態。我們應有所警惕。


「昔日勇」不足取

反觀這十年快速崛起的中國大陸與新興國家,加上改變效率高的新加坡,已印證沒有過去的包袱,跳躍進步是最快,願意轉型轉變,勝出的機會就有。

我們應該看出這些新興國家大量派出人力與國際接軌,加上產業沒有過去的「優勢包袱」,反而更快速與新科技結合,例如互聯網、物聯網、第三方支付系統、網路銀行等的快速接軌,使得快速超前與取得優勢。我們可從傳統通路的式微與沒落看出,這點台灣就輸掉了。

另外,在20世紀,因為公共建設的落實,造就世界霸權的美國模式,現在也被中國大陸學習,例如高鐵網、高速公路網的佈建,與世界接軌的「一帶一路」,以及併購風潮的採行,這些動作都造就過去我們所看不起的新興國家,現在已日益取代台灣。


脫離「井蛙見」,具備「國際觀」

有鑑於此,我強烈建議不要再死守著「井蛙的見解」,應多些「國際化的觀點」。台灣當年的世界經濟奇蹟是這樣創造出來的,現在看不到了。真要喚醒安逸昏睡的台灣醒醒吧!

現在在新加坡樟宜機場有一堆台勞,新加坡餐廳與服務業有一堆台勞,中國大陸許多企業也僱用台勞,甚至菲律賓也興起進口台勞,這些現象在在告訴我們,再不覺醒,台灣企業與上班族的競爭力將全無,可是我們又要永續經營與生存,那就該加速「國際佈局」與具備「國際宏觀」。為此,特建議如下:

一.企業應加速進入「工業4.0」,快速達成「互聯網+」的整合,創造優勢價值。
二.企業應加強「資本財」的投資,亦即加強設備與人力的提升優化。
三.企業與個體的上班族應正視「國際化視野」的具備,而不是只守在台灣的畫地自限。
四.自動化與系統化的管理模式應加速建立與具備,結合雲端,發揮DSS(決策支援系統)的綜效。

如此方能跟上世界的國際脈動,永遠具備優勢的競爭能力,一如愛爾蘭成為歐洲科技產業矽谷,以色列成為生醫產業矽谷,德國瑞士成為精密產業矽谷。我們應自找出我們的優勢,快速地運用「國際化」,打造「創新領域的優勢」。

時值接近年末,願以此與大家共勉之。